書籍資訊

作者: 岸見一郎, 古賀史健

譯者: 葉小燕

出版社:究竟

出版日期:2014/10/30

ISBN9789861371955

叢書系列:哲學

規格:平裝 / 304 / 25k / 14.8 x 21 x 1.52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
出版地:台灣

getImage圖片

 

九水的閱讀重點節錄

 

你是個沒有自信的人嗎? 你是否過度在意他人的眼光?

你常常無法由衷地祝福別人,是否也同時感到自我厭惡呢?

 

本書闡述「阿德勒心理學」的論點,不同於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派所主張的「決定論」,阿德勒從個體的的角度主張「目的論」。

 

簡單來說,我們所應該追究的,不是過去的「原因」,而是現在的「目的」。

 

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。

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,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。

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什麼,而是你如何運用它。

 

.....................善意分隔線......................

 

這本書其實是再談「勇氣」這件事。

 

我們寧可保持「現在的我」,是因為如此比較輕鬆又安心。我們缺乏「變的幸福的勇氣」,缺乏「面對課題的勇氣」,缺乏「改變生活型態的勇氣」,我們的目的是「不想成功」,我們害怕跨出那第一步,不想付出實際的努力,不想為了改變而犧牲現狀。

 

阿德勒主張-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

 

我們就算要感受孤獨,也需要其他人的存在。

個人就能終結的煩惱,也就是所謂「內在的煩惱」並不存在。不管是哪一種煩惱,裡面一定有別人的因素介入其中。

 

這些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並不是客觀的事實,而是主觀的解釋。所謂的價值,必須在社會脈絡中才能成立。價值的問題最後還是還原到人際關係。

 

人是在無能為力的狀態下來到世上的。為了擺脫這種無力的狀態,會有一些普遍的需求和慾望,阿德勒稱為「追求卓越」。

 

「自卑感」就是當理想無法達成時,就會對自己產生一種低劣無能的感覺。至於「自卑情結」,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,「因為A,所以達不到B」。

 

他們所暗示的言下之意是:如果不是因為A,我其實是有能力、有價值的。自卑情結會發展成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:「優越情結」。

 

因為無法接受「因為A,所以達不到B」的自卑情結,不能接受「無能為力的自己」,便會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,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之中。「如果有人自吹自擂,不過是因為他感到自卑罷了」。

 

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產生的,是跟「理想中的自己」比較後的結果。我們大家雖然不同,卻是平等的。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一步,才是它的價值所在。

 

人際的關係軸上一旦有「競爭」,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,無法逃離不幸。只要可以感受到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」,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。

 

你為什麼無法把其他人當成「夥伴」,只覺得是「敵人」呢? 那是因為失去勇氣的你在逃避「人生的任務」。

行動面的目標有兩項:

一、獨立

二、能與社會和諧生活

支援這項行動的心理面目標,則包括兩項認知:

一、我是有能力的

二、人人都是我的夥伴

 

.....................美意分隔線......................

 

【割捨別人的課題,行使自由】

 

所有的人際關係問題是因為「自己涉入了他人的課題」或「自己的課題被他人所干預」。

 

我們必須站在「這是誰的課題」的觀點,將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切割開來,「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,最後會由誰來承受」。

 

你只要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。

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,這是別人的課題,你是無法干預的。

 

因為你在意他人的眼光,做不到課題的分離,才會把原本應該屬於他人的課題當成自己的課題。

 

所謂的自由,就是被別人討厭,放下被認同的需求。

希望「不讓人討厭」或許是我的課題,但「要不要討厭我」就是別人的課題了。

 

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,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,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,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
 

.....................好看分隔線......................

 

【世界的中心在哪裡

 

課題的分離只是人際關係的出發點,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「社會意識」。

 

你是共同體的一部分,不是世界的中心。

把別人當夥伴,並感覺到「有自己的歸屬」,就稱為「社會意識」。

 

做不到課題分離、被認同需求束縛的人,是極度以自我為中心的。

完全只在乎「別人是如何看我」的這種生活方式,其實正是以自我為中心,只關心「我」的生活型態,不是關心別人,而是關心別人怎麼看「我」。

 

把對自己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,擁有社會意識,需要:

一、接納自我

二、信任他人

三、貢獻他人

 

只要你害怕信任,終將無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係。

為了可以安身,必須把別人當成夥伴;而為了把別人當成夥伴,就需要接納自我以及信任別人。

 

所謂「貢獻他人」並不是捨棄「我」去為某人鞠躬盡瘁,說穿了是為了實際感受「我」的價值才做的。

 

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,才會有勇氣。

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對共同體來說是有益的時候,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。

 

「所謂的幸福,就是貢獻感」

真正擁有貢獻感的時候,並不需要別人的認同。因為當你實際感受到「自己對某人有用處」時,就不必刻意尋求他人的認可。

 

會執著於認同需求的人,表示還沒有社會意識,也還沒做到接納自己、信任別人以及貢獻他人這三點。

 

......................帥氣分隔線......................

 

九水的讀後心得

看了這本書聯想到《拖延心理學》這本書,它是在談因為恐懼而造成拖延的心理狀態。內隱記憶作祟,人會為了壓抑某些感受而選擇用逃避的方式來面對問題。

 

重點也是在是否能認知到自己的感受,評估自己的感受,再下點勇氣決定採取哪些做法。

 

「質疑你對自己和家庭長期以來作的假設,並試圖改變它,可能令人感到不安又困惑。這也是拖延之所以難以克服的原因,這不單是改變習慣而已,更需要改變你的內心世界。不過,當你接觸到那些被拖延所阻礙的能力或部分自我時,你會因為取得完整自我的自主權而獲得極大的喜悅,這種自我整合是自尊的真正基礎。」

 

常常會想「我是誰」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」,人生好像很難,說穿了又挺容易。總是受外界期望應然所苦,總是試圖探尋內在的價值。簡單的哲理,現實走起來窒礙難行。阿德勒從早年自卑的經驗走出這部曠世學派,想必經過了多少掙扎以及投注了多大的勇氣。自我探尋的過程是漫漫長道,長遠看來又簡單無比。精神分析學家榮格曾對他的人生感到極度黑暗,閉關好長一陣子探尋自己的潛意識,才得到結論:當一個人能夠查覺到自己的所有意識和潛意識,充分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,才能清楚看見什麼是真正能感到滿足的,得到最圓滿的幸福。

 

簡言之,在紛亂的外在世界裡,我們常常分不清自己與他人的課題,而把自己逼向死胡同。又或者明明是他人的課題,我們自己卻沒有勇氣去割捨,繼續維持表面上的安全和諧,其實底下卻已經是岸淘洶湧。能做自己是幸福的,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能獲得幸福,就是要讓自己具有價值的感覺。什麼才是讓自己能感覺價值的事物呢? 或許每個人的課題都不同,需要探尋的時間長短也不同。而阿德勒說的擁有社會意識,接納自己、信任別人以及貢獻他人,我覺得很值得深思。

 

2015.4.6 九水筆

 

歡迎關注我
九水算什麼東西

FB: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ninewater/
IG:   https://instagram.com/ninewater888

LINE:@xqs2876v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九水 的頭像
    九水

    九水算什麼東西

    九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